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陈寅恪是什么人

我们今天提到民国的大家大师们,会想到蔡元培,会想起胡适,会提到马相伯,会谈起梅贻琦等等,但是一定少不了一个清瘦笔直的身影——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出身书香,立志博学1890年出生的陈寅恪,其祖父陈宝箴。陈寅恪是什么人?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陈寅恪是什么人(1)

陈寅恪是什么人(1)

我们今天提到民国的大家大师们,会想到蔡元培,会想起胡适,会提到马相伯,会谈起梅贻琦等等,但是一定少不了一个清瘦笔直的身影——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

出身书香,立志博学

1890年出生的陈寅恪,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后因首先响应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而被罢职;父亲陈三立是清末著名的诗人《被称为”清末四公子“之一。所以陈寅恪从小可谓是生长在书香门第,并且父亲和祖父都是积极求变改革的进步人士,因此陈寅恪从小不仅熟读传统的四书五经等书籍,并且对西方文化也有所涉猎。

陈宝箴

并且在1903年,陈寅恪13岁时就被父亲陈三立送到日本读书。1909年,陈寅恪在复旦公学毕业,从此踏上了西欧游学的历程。他的父亲也好,自己也罢,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前途,而不是服务于行将末路的晚清政府,所以他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

游学西欧,三无教授

陈寅恪先后两度出国游学,第一次是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后自费出国,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这一次的游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止。

1918年,得到官费出国的机会,陈寅恪再次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在这期间,他掌握了中亚古文字、蒙古语、梵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英语、法语、德语,成为一段佳话。并且陈寅恪极其聪明,学习刻苦,但是在游学期间始终没有得到文凭,甚至没有发表过一篇著作文章。

其实这和先生的治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他曾说过一句话:“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的知识了。”原来先生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已经掌握透的知识上了,想要留出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新的内容,所以才一直没有时间去好好的获得文凭。

青年陈寅恪

1925年,游学结束的陈寅恪回国。当时的清华大学进行改制,打算建立研究院国学门,招聘当时著名的专家学者当作导师,国学大师王国维、主张变法图强的梁启超、语言学家赵元任以及陈寅恪。当时的陈寅恪与其他三人相比真的是有点“名不副实”,原因是当时的那三人的名头以及很大了,而学历、著作都没有的陈寅恪和他们相比多少令人不是很信服。

清华园四大导师

但是研究院主任吴宓力主邀请陈寅恪,当陈寅恪入驻清华园后,所有人都为其学问精深宽广而惊叹不已,不仅是学生,就是教授老师来请教陈寅恪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当时就称陈寅恪先生为“教授中教授”。

据他的学生回忆说,陈寅恪先生教课时往往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你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是不知道的,什么知识是他说不出来的。往往讲到一个知识点,先生能够顺着这个点讲成一个大面积的知识网络。就在这样学问之高的导师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也都是后来有名的大家,比如季羡林、蒋天枢、胡守为、刘适等。

国难当头,一心为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不久北平沦陷。当时已经47岁的陈寅恪因为高度近视又加上学习治学导致用眼过度,使得右眼已经看不见了,如果当时不是为了尽早离开北平南下治学,先生的眼睛是可以恢复的。

七七事变

在离开北平前,先生将前半生的藏书寄到先行长沙,而未曾想后来长沙也很快沦陷,先生又随着远避昆明,先生的书籍就葬送在战火里,而随身携带的书籍竟在前往昆明的途中被盗,可谓是雪上加霜。这让原本因眼疾痛苦不堪的先生,心中更是悲痛。

而此时先生所在的昆明虽然没有沦陷,但是日军时而进行空袭,加上物资紧缺、条件简陋,使得先生的眼疾不断加重。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先生强忍着身体上的折磨,坚持给学生上课,并且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难以想象先生在双目几乎都看不清、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这等不朽的名著。

先生在西南联大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先后数次邀请先生前往教学,担任汉学教授。一开始并没有同意,但是后来考虑到自己眼疾的问题,前往医治眼疾就同意前往,但不幸的事再一次降临。1914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使先生的游学中止,这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先生欧洲行终止,只能暂避香港。后来日军占领香港,一队日本兵围住先生的公寓。

先生一人一椅坐在客厅中央,当时已经双目几乎失明,只剩左眼能微微看清一点的先生,依旧炯炯有神地瞪着双眼,用正宗的东京口语大骂进来的日本队长。小日本一听也愣了,还有这一尊大神啊,也就没为难先生一家,时不时的还送来一些米面,但是平生最痛恨日本人的先生断然不食日本兵送来的食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可见一斑。

留赠来者,先生当如是

抗日战争胜利后,心情舒畅的先生再次回到清华园教书。当时的先生已经双目失明,但是依旧不肯休息,坚持教书,在清华园继续教了两年以后,战事再次打响,先生受邀前往岭南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先生在广州这最后二十年的生命。

口述中的先生

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改名中山大学。但是先生似乎不为外物影响,只关心自己能把书教好。而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先生的精神、学问被当作“守旧”而被打倒,先生失望地辞职了,结束了几十年的教书匠生涯。不管外界怎样批判先生,先生只是一心的扑在学问上,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口述完成了《柳如是传》,书中将先生当时内心的追求和想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陈寅恪夫妇

而命运似乎对先生的折磨还没有结束,1966年,先生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折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让先生吃尽苦头。终于,在1969年10月7日,先生与世长辞,留下一生著作,在先生去世12年后被弟子蒋天枢整理出版,算是先生留赠来者的一份独特的礼物。

先生从小留学日本,后又游学西欧,教书数十载,战火、苦难饱经沧桑。但是始终不改其志,做学问也是,做人也如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贯穿先生的一生,我等后辈以先生为楷模。

晚年陈寅恪

陈寅恪是什么人(2)

陈寅恪是什么人(2)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著名国学大师,精通二十多国语言,能直译梵文,史学家、作家、哲学家,被称为“教授的教授”。1942年6月18日,一位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带着惊魂未定、面露饥色的一家五口走进了雁山园。他们就是刚从日寇铁蹄下的香港经过九死一生逃到桂林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家。1926年1月,陈寅恪受清华大学邀请回国,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国外留学生涯,出任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与桂林非常有机缘,陈寅恪回国时36岁,仍是孑然一身,其父陈立三曾以强词指责,陈寅恪只求父亲宽以时日。陈寅恪、唐筼与三个女儿

猜你还喜欢的

Copyright © 2022 读周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请发邮件"duzhoukan@foxmail.com"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渝ICP备2021012918号-4|